智慧医疗专委会专家马振鹤教授:基于OCT图像的视网膜结构分层
2025-08-02 15:48:19
40
本文介绍的是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马振鹤教授课题组基于OCT图像的视网膜结构分层的研究工作,发表在《Journal of Innovative Optical Health Sciences》期刊2021年第1期。
Yushu Ma, Yingzhe Gao, Zhaolin Li, Ang Li, Yi Wang, Jian Liu, Yao Yu, Wenbo Shi and Zhenhe Ma
研究背景
视网膜是具有多层结构的组织,位于眼球后壁的内表面上,厚度只有几百微米。多种疾病(如糖尿病性视网膜病、青光眼、黄斑变性和色素性视网膜炎等)会导致其结构发生变化。因此,视网膜层状组织信息的准确识别对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。基于部分相干光干涉的光学相干层析成像(OCT)技术具有非侵入、无损伤、实时性、高分辨率等优点,在眼科疾病诊断中得到广泛应用。近年来,基于OCT图像的视网膜结构分层受到很多关注,并逐步应用于临床。
内容介绍
本文提出了一种OCT视网膜分层的新方法,具有运算量小、噪声影响小等优势。在眼底OCT断层图像中,色素上皮层(RPE)层信号最强,以该层为基础将原始图像旋转展平以便于分层后续操作。外核层(ONL)信号强度低且厚度较大,检出后将视网膜分为上下两部分。位于ONL层下方的各层,去噪后边缘检测进行分层;位于ONL层上方的各层,插值为等厚结构后局部横向平均(SI-MF)去噪,在此基础上进行边缘提取分层。
图文导读
视网膜图像旋转与展平
图1 基于RPE中心线的视网膜图像旋转
(a)原始图像,黄色曲线为RPE层中心线;(b)基于RPE中心线将视网膜图像旋转至水平位置;(c)对不规则区域进行裁剪。
ONL以下区域分层
图2 位于ONL层下方的各层,包括:外核层/视细胞内段(ONL/IS),视细胞内段/外段(IS/OS),视细胞外段/外段连接层(OS/OSJ),外段连接层/色素上皮层(OSJ/RPE),色素上皮层/脉络膜(RPE/Choroid)
SI-MF去噪方法
图3 SI-MF去噪方法
(a)原始OCT图像,选取ONL上层区域;(b)ONL上层区域插值到等厚;(c)局部横向平均去噪;(d)图像去噪后恢复原始比例;(e)使用高斯滤波去噪;(f)原始图像与两种去噪结果的对比
SI-MF与高斯去噪后分层效果比较
图4 ONL上层分割结果
(a)使用高斯滤波后分层;(b)使用SI-MF去噪方法
视网膜分层结果
图5视网膜分层结果
视网膜被分为11层,包括玻璃体(Vitreous), 神经纤维层(NFL), 神经节细胞层(GCL), 内丛状层(IPL), 内核层(INL), 外丛状层(OPL), 外核层(ONL), 视细胞内段(IS), 视细胞外段(OS), 外段连接层(OSJ)和色素上皮层(RPE)。
PI简介
马振鹤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控制工程学院教授,博士生导师,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理事。主要研究方向为光学相干层析成像、光声成像与荧光成像等,与导师合作提出了OCT血管成像技术。发表SCI论文40余篇。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,省部级项目4项。申请/授权发明专利10余件。